旅游旺季一到,越南语、泰语、马来语等小语种导游“一导难求”的困境,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迎来破局。4月14日至16日,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南充市政府举办的“安逸四川·玩转天府”2025年四川省“百家旅行商进南充(川东北)”活动上,一款覆盖143种语言的AI翻译同传耳机成为焦点。这款设备不仅能实时翻译导游讲解,还可通过蓝牙将内容同步传输至游客耳麦,让“中文导游+外国游客”的交流无障碍。这一创新标志着四川正式开启“科技+文旅”双轮驱动模式,为入境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。
在科音达公司的展台前,巴掌大小的翻译设备吸引了众多旅行商的注意。“设备支持越南语、马来语等小语种,还能识别方言,成本仅为传统人工翻译的30%。”公司总经理朱正聪介绍,这类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,如今通过适配旅游场景,可快速解决导游短缺问题。例如,中文导游佩戴无线讲解器后,讲解内容经AI实时翻译成目标语言,外国游客通过耳机接收,全程延迟不足0.5秒。目前,设备支持“租售结合”模式,旅行社可按需灵活配置,大幅降低运营压力。
四川省旅行社协会会长王兆学透露,今年以来,协会联合科技企业研发了多款智能设备,并在九寨沟、峨眉山等热门景区试点。“过去一个越南团需配备两名翻译,现在一名中文导游加几台耳机就能搞定,效率提升50%以上。”
技术设备的突破背后,是四川对小语种导游短缺问题的系统性布局。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解决方案遵循“两手抓”策略:一方面,联合高校启动“小语种旅游讲解人才库”建设,定向培养越南语、泰语等紧缺人才;另一方面,推动科技企业与旅行社深度合作,研发轻量化、低成本的技术设备,形成“人才储备+智能辅助”的可持续模式。
“科技不是替代导游,而是让人力资源更高效地服务于体验升级。”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强调,下一步将构建全省智慧导游服务平台,整合景区、酒店、交通等数据,为游客提供“一站式”智能服务。随着“AI+文旅”生态的完善,四川正从“导游荒”的困局中突围,向世界展示一条科技赋能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当耳机里的AI翻译声与嘉陵江上的船笛声交织,当智慧平台上的行程推荐与游客的笑脸呼应,四川文旅的“科技范儿”正悄然重塑入境游的体验边界。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,不仅解了“燃眉之急”,更打开了文旅经济的新想象空间。(易青海、唐敏)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我们立场,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hlylm.net/a/wlzx/722.html